為掌握全國森林資源分布、種類、數量、質量、結構和生態狀況以及變化情況,近日,自然資源部啟動2021年度全國森林資源調查監測工作。此舉將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目標提供數據服務,為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提供科學依據。
據介紹,此次工作將利用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及其最新年度變更調查成果,在2020年度全國森林資源調查工作基礎上,更新全國森林資源分布圖,優化森林資源調查監測技術方法,統一技術標準,科學設置調查監測指標體系,統籌布設國家和省級樣地,組織開展國家級、省級樣地調查和縣級森林資源調查監測試點,推進構建國家、省、市、縣四級一體的森林資源年度調查監測體系。各級成果經逐級檢查驗收后納入全國森林資源調查監測數據庫,由國家統一匯總,并納入自然資源三維立體時空數據庫。根據工作安排,9月底前,將完成技術方案編制、人員培訓以及底圖制作和樣地布設等。
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國務院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王廣華近日在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主要數據成果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下稱:“三調”)數據成果全面客觀反映了我國國土利用狀況,也反映出耕地保護、生態建設、節約集約用地方面存在的問題,要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加以改進。
一是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守牢18億畝耕地紅線。按照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總體要求,統籌平衡支撐經濟社會發展、脫貧攻堅、農業結構調整和生態建設等目標,確定了2020年和2030年的耕地保有量目標,分別是18.65億畝和18.25億畝。“三調”結果顯示,2019年末全國耕地19.18億畝,從全國層面看,實現了國家規劃確定的耕地保有量目標。
從“三調”數據看,“二調”以來的10年間,全國耕地地類減少了1.13億畝,在非農建設占用耕地嚴格落實了占補平衡的情況下,耕地地類減少的主要原因是農業結構調整和國土綠化。過去10年的地類轉換中,既有耕地流向林地、園地的情況,也有林地、園地流向耕地的情況,只要統籌安排,嚴格管控,完全可以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但絕不能掉以輕心,必須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守牢耕地紅線。
二是堅持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統籌生態建設。基于生態文明建設需要,“三調”將“濕地”調整為與耕地、園地、林地、草地、水域等并列的一級地類。“三調”結果顯示,10年間,生態功能較強的林地、草地、濕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等地類合計凈增加了2.6億畝,生態建設取得了積極成效。
同時,全國有2.29億畝耕地流向林地、草地、濕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等生態功能較強的地類,而又有2.17億畝上述地類流向耕地,反映出生態建設格局在局部地區不夠穩定,一些地方還暴露出生態建設的盲目性、生態布局不合理等問題,必須堅持最嚴格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統籌生態建設。要尊重自然規律,對“三調”發現的不符合自然地理格局的土地利用方式,按照“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濕則濕、宜荒則荒、宜沙則沙”的原則,逐步進行調整。
三是堅持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推動集約高效用地。“三調”結果顯示,全國建設用地總量6.13億畝,較“二調”時增加1.28億畝,增幅26.5%,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09.4%,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48.34%提高到62.71%,建設用地的增加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用地需求總體相適應。但從“三調”數據看,城鎮建設用地總規模達到1.55億畝,節約集約程度不夠問題依然突出,一些地方存在大量低效和閑置土地。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決定了土地供需矛盾還將持續相當長的時間,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全面提升用地效率。
王廣華表示,“三調”成果是國家制定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戰略規劃、重要政策舉措的基本依據。要加強“三調”成果共享應用,將“三調”成果作為國土空間規劃和各類相關專項規劃的統一基數、統一底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