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廣西壯族自治區在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中,充分釋放自然資源政策紅利,激發農村資源要素活力,點燃鄉村振興內在動力,一座座美麗鄉村的樣板在八桂大地涌現。在它們的示范帶動下,更多的鄉村正在改變。
規劃引領
在位于北流市西埌鎮田心村的廣西美麗鄉村設計院里,幾位年輕的鄉村規劃師正專注地工作著。記者看到已完成的設計圖,有街道、有住房,那不僅是他們心中美麗鄉村的樣子,也結合了鄉村地理環境、農民的習俗和需求,可以說是“量身定制”。目前北流市面向全國公開招聘了22名鄉村規劃師,他們長年駐村掛點全程服務于鄉村規劃,拉動了鄉村規劃引領鄉村振興的引擎。
鄉村規劃對自然資源部門而言是一個新生事物。2020年6月,廣西壯族自治區自然資源廳聯合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農業農村廳印發了《廣西鄉村規劃師掛點服務辦法(試行)》,以1名鄉村規劃師服務覆蓋1至3個鄉鎮的形式,在全國省級層面率先推行鄉村規劃師掛點服務。自此,鄉村規劃師駐鎮入村,為鄉鎮國土空間規劃和村莊規劃的編制與實施,以及鄉村風貌提升、人居環境改善等提供技術服務支撐,成為廣西自然資源部門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
“編制村莊規劃有利于合理布局和優化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加快補齊鄉村發展短板;有利于統籌安排各類資源要素,規范鄉村各項建設活動。要本著‘尊重自然地理格局、保障糧食安全、維護生態系統’的原則,注重保護農村自然風貌和傳統文化,使村莊規劃因地制宜、詳略得當,避免‘千村一面’。”廣西自然資源廳國土空間規劃處處長陽柳鳳說。
西埌鎮木棉村是北流市鄉村振興建設示范點之一。過去村里房屋雜亂、垃圾遍地。2019年,北流市引進國內知名鄉村建設設計團隊——鮑國志團隊,擔任該市鄉村建設技術總顧問。他們的到來,改變了木棉村的面貌——豬圈、牛圈、垃圾堆聚集的竹林變成了公園,泥磚房經過加固翻修變成了陶藝體驗館,破舊的院落改造成了農家餐館……如今,越來越多的鄉村規劃師和設計團隊進駐北流,使一批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勢。
讓農民真正參與進來,是廣西在推進村莊規劃中特別注重的環節。廣西在全國率先研發了“國土空間規劃調研App-村莊規劃版”和“國土空間規劃網絡意見征集系統-村莊規劃版”,村民通過手機App即可參與村莊規劃編制,提意見,訴需求,言困難。規劃編制團隊必須以問卷調查、入戶訪談、微信互動等多種形式聽取村民的意見和訴求,駐村調研時間不能少于15天;規劃成果須經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審議通過才能報批,形成“人人主動參與規劃編制,自己動手改造家園”的局面。
規劃還要讓農民看得懂、記得住。廣西廳明確,對于開發建設或整治修復等規劃內容全面的村莊,可編制完整版村莊規劃;其他村莊按照“簡單、實用、節約、可行”的總體原則,以“一村一圖一表一則”作為核心成果要求,編制簡易版實用性村莊規劃,讓群眾一目了然,明白哪些區域和紅線不能碰,哪些區域可以建、怎么建。“部分村莊規劃經大家同意后,就貼在祠堂墻上,作為共同的行為準則,對約束農村違法建房、促進風貌提升有很好的效果。”北流市自然資源局負責人說。
鄉村風貌和公共服務水平的提升,群眾的參與感強,反過來激發了大家參與鄉村振興、建設美好家園的熱情,形成了良性循環。以北流市為例,截至上半年,當地群眾自發捐贈支持鄉村建設已超過3億元。
“廣西目前有486名鄉村規劃師活躍在基層一線開展掛點服務,全區累計完成900個行政村的實用性村莊規劃成果編制并通過專家審查。”陽柳鳳介紹,該廳還統一組織完成了83個示范村傾斜攝影實景三維數據制作和地形圖測繪,探索以地形和實景三維模型數據為基礎,輔助村莊規劃編制分析和決策。
整治賦能
走進北流市新圩鎮河村,有小橋流水,也有青青菜園,到處郁郁蔥蔥,房屋古色古香,荷葉在池塘里,鮮花在道路旁。這里成為桂東南地區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被評為2020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河村呈現出如今的面貌,是在科學編制村莊規劃基礎上實施了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結果。經自然資源部同意,河村被列入廣西首批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范圍,重點打造“森林生態涵養區、基本農田功能恢復區、生態型農田建設區、村莊特色風貌營造區”4個示范片區,并在各個片區開展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
在村莊房屋布局上,按照“修舊如舊,就地取材”方式,全村共修繕了40棟老房子,改造美化了503棟新房子,修復和新建景觀13個。修繕好的部分房屋打造成共享農莊、民宿、藝術工作室和圖書館等,如河村畫院由一處老院落改造而成,庭院古樸而雅致,屋內的墻上掛著多幅知名畫家的作品;河村圖書館原本是三間破舊的瓦房,如今書籍擺滿書架,還引進了電子圖書借閱系統。
“村莊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很多從外地打工回來的年輕人都驚嘆故鄉的美麗。我們把鄉村旅游、現代特色農業與鄉村文化復興結合起來,村民的收入也得到了大幅增加。”河村黨委書記陳家平說。
利用桂東南地區百姓生活殷實、民間資本活躍的“先天優勢”,廣西自然資源部門以鄉村規劃支撐引領、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賦能”,推動一批美麗鄉村率先邁開了振興發展的步伐。在桂中地區,以“螺螄粉小鎮”聞名的柳州市柳南區太陽村鎮山灣村,讓記者看到了鄉村振興的另一種模樣。
山灣村位于柳州市中心城區以西,過去這里耕地碎片化、村莊建設無序等問題相當突出,亂搭亂建、生活垃圾堆積等現象隨處可見。為助力當地鄉村振興,柳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利用政策優勢,采取“增減掛鉤﹢土地整治”的辦法,先后實施了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拆舊建新工程和太陽村鎮山灣村等7個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并把增減掛鉤指標交易獲得的6.7億元用于安置區和基礎設施建設。
工程項目的實施,讓柳南區1180戶4602人住進了統一規劃建設的集中安置區,實現了規范村莊建設、改善人居環境、節約集約用地和增加農民收入的“多贏”。當地政府結合現代農業、原料加工、商貿物流、文化推廣和旅游開發等產業業態,將一二三產業融合起來,構筑形成了以螺螄粉文化為核心和亮點的產業體系,打造了具有城郊特點的新農村。如今,這個螺螄粉小鎮已成功入圍國家4A級旅游景區,打造了萬畝竹筍基地、千畝豆角生產基地、千畝韭黃生產基地、千畝田螺養殖基地,帶動近1.5萬人就業。
2020年7月,經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廣西廳印發了《關于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助推鄉村振興的意見》。《意見》明確,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重點任務是推進村莊規劃編制、農用地和建設用地整理,整體實施農村生態保護修復,統籌推進鄉村風貌提升。到2025年,全區各縣(市、區)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程將達到10個以上。
改革助力
在北流市民安鎮的輕工業產業園,記者看到幾排6層高的標準化廠房已經建起,企業年內便可入駐。而在民樂鎮,占地3000畝的農民工創業園也在建設中。當地鄉鎮干部說,產業園可為當地群眾提供大量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既增加農民收入,又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原生活力。
近年來,北流市統籌推進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充分盤活利用農村存量建設用地,為產業園建設提供了廣闊空間。“僅‘農地入市’這一塊,就把北流‘救’活了,全盤皆活。”玉林市委常委趙志剛感慨地說,通過“三塊地”改革,北流長期存在的工業和城市建設短板初步得到了破解,農民也成了最大受益者。
在“三塊地”改革中,北流市積極探索實行“土整歸村”改革,由村民委員會或村民合作社按工程建設標準,組織村民直接參與土地整治項目施工,減少了項目招標、預算評審、預算核減、監理等環節和費用,土地整治項目利潤、管理費得以最大化地轉化為村級集體經濟來源和農民務工收入。2018年底,北流尚有29個村集體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空殼村”。僅一年后,全市村集體的平均收入超過了11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增加了,鄉村振興就更有底氣了。
如今,北流市已全面展開農村宅基地歷史遺留問題處理,逐步建立宅基地有償退出使用制度,將農村宅基地退出整治復墾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結合起來,為鄉村風貌提升和鄉村振興解決了關鍵的資金來源問題。以新圩鎮河村、西埌鎮木棉村為代表的一批美麗鄉村的崛起,吸引了周邊市縣的鄉村群眾紛紛前往學習取經,逐步形成了一條貫通全市鄉村的旅游新線路。
“推動鄉村振興,規劃是引領,改革是動力,政策是保障。北流市規劃抓得早、改革推得好、政策用得活,他們助力鄉村振興的經驗值得總結推廣。”廣西廳廳長陳建軍說,目前該廳正加緊研究制定和完善適應鄉村振興需要的自然資源政策舉措,將建設用地復墾與村莊規劃編制、鄉村風貌提升、鄉村產業發展等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推行“增減掛鉤﹢N”和“全域土地綜合整治﹢N”等工作模式,推動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為鄉村振興發展注入新動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