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世紀農豐土地科技有限公司
Beijing Shiji Nongfeng Land Science&Technology Co.,Ltd  

修復鹽堿地土壤,實現鹽堿土壤可持續生態利用!

發表時間:2021-06-22 07:43來源:北方農資周刊

“2021第七屆現代農業(農資)產業創新模式南北對話高峰論壇”已落下帷幕,為助力農業發展,《北方農資》傳媒在此將前沿理念和創新技術等重點信息進行回顧,以饗讀者。

中國土壤學會土壤肥力與肥料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胡樹文

01   土壤養護理念

  1.種植過程不僅是土壤產出的過程,也是土壤養護的過程。“竭澤而漁”之后,土壤修復難度極大。

  2.土壤養護的主要指標:有機質、有益菌群、化學養分、有害成分。

  3.有機質:有機質分三六九等,秸稈、農家肥、有機肥、腐殖酸。

  4.有益菌:補充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不要大量引入雜菌、平衡的觀念。

  5.化學養分:均衡最重要,保持活性,克服拮抗。

  6.有害成分:農藥、雜菌、抗生素、重金屬等,一旦引入,后患無窮。

  鹽堿化土地既是我國農業生產中建設高產穩產田的障礙和重大區域生態環境的潛在威脅,又是我國農業生產和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巨大土地資源。鹽堿地修復對于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國家戰略,確保“中國人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具有重要意義。

  2014年5月,由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等10部門出臺《關于加強鹽堿地治理的指導意見》(發改農經〔2014〕594號),提出加大支持力度、協調整合資源、推進治理科研、實施示范推廣、合理利用水資源、建立長效監管機制、提高市場化程度等七項措施,推進鹽堿地治理工作。

  據統計,世界鹽堿地面積約9.54億公頃。我國鹽堿地面積約9900萬公頃,其中約3500萬公頃可以改造利用,治理潛力巨大,是重要的農業土地后備資源。我國鹽堿土分布極為廣泛,主要包括東北松嫩平原鹽堿地、東部濱海鹽堿地、黃淮海平原(河流兩岸)的混合型鹽堿土和半荒漠境內陸鹽堿土。

02   鹽堿地治理難點

  1.鹽堿土壤鈉離子含量高,土壤結構破壞導致通氣不良,透水性差;

  2.鹽堿離子降低了土壤水的滲透勢,使得根系難獲取水分,造成植物生理干旱;

  3.鹽堿地氮、磷、鈣、鎂、鋅、鐵、銅、有機質含量低,結構差,需要大投入。

03   傳統改良技術介紹

  鹽堿地傳統改良技術的核心是“鹽隨水去”,完善的水利條件是鹽堿地改良的基礎。

  工程措施:灌排配套、暗管排鹽、降低地下水位、地下排鹽等。

  物理修復:通過客土、臺田、深耕、壓沙、覆膜、覆蓋秸稈等措施達到降低表土層鹽濃度的目的。

  化學措施:添加有機酸、無機酸脫硫石膏、硫酸鋁、生物炭、糠醛渣、有機類高聚物等置換Na+ ,脫鹽。

  植物修復:種植耐鹽作物如棉花、水稻、甜菜、牧草+密植等,富集鹽分、改善結構。

  微生物修復:通過施用耐鹽微生物選育、功能微生物菌肥菌劑等,活化養分助力脫鹽。

04   重塑鹽堿土壤結構新方案

  鹽堿土壤Na+含量高,團聚體被破壞,土壤顆粒細小、結構差,透水性、透氣性差,滲透性差,突然表層鹽分難以隨水滲透下去而脫除掉,同時細小的突然毛細管使得土壤表層易返鹽。

  新型天然高分子改性材料可以將高度分散土壤顆粒粘合在一起,形成了大團聚體,土壤孔隙度增大,水分滲透性大大增加,土壤的脫鹽效率提高了13倍,僅一生長季即可將土壤治理好,整體達國際領先水平;修復后土壤的理化性質顯著改善,通過土壤持續培肥,土壤結構和肥力逐年改善,土壤產能提升,實現鹽堿土壤的可持續生態利用。

聲明:轉載此文章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已表明出處及來源,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郵箱地址:market@ bjsjn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