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已正式發布,這是指導進一步做好“三農”工作的一份重要文件。我國脫貧攻堅取得了全面勝利,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要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動脫貧地區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
政府推動引導,整合資源形成合力
打贏脫貧攻堅人民戰爭,離不開政府推動引導,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同樣,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也必須堅持這一原則。盡管脫貧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比以前有了很大改善,但發展基礎總體上仍比較薄弱,特別是產業和就業還不穩定,部分脫貧人口存在返貧風險。客觀而言,脫貧地區自然條件、資源稟賦、基礎設施等各種軟硬件相對貧乏,成為實現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現實制約因素。在這種情形下,單純依靠脫貧地區自身發展,走上鄉村全面振興之路,讓脫貧群眾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有不小的難度。因此,有必要發揮政府推動引導作用,堅持行政推動與市場機制有機結合,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形成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
《意見》對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和鄉村振興作出的工作部署,不論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還是對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和鄉村振興,處處體現了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要求。用穩政策、防返貧、強保障等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以支持脫貧地區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壯大、促進脫貧人口穩定就業、持續改善脫貧地區基礎設施條件、進一步提升脫貧地區公共服務水平等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涉及財政投入、金融服務、土地支持、人才智力支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保持總體穩定的基礎上,又立足現實需要和著眼未來發展作出調整優化,始終是政府推動引導下的謀篇布局。這樣,以一系列政策措施為引導,有助于整合資源形成合力,推動社會市場協同發力,扶上馬送一程,以長效機制保障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發展壯大產業,深化開發式幫扶
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因地制宜,發展具有本地特色的產業是重點。貧困地區之所以貧困,其中一項很重要因素是產業不興。產業發展起來,以產業為中心,能夠激活諸多積極因素,改善發展條件,增強發展能力,讓脫貧地區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讓脫貧群眾通過辛勤勞動獲得穩定收入,從而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并接續推進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能。
《意見》提出了支持脫貧地區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壯大的具體舉措。一是強調堅持尊重市場規律和產業發展規律。發展壯大產業,除了政府必要的扶持,更重要的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走市場化道路,按照產業發展規律科學合理做好產業布局,避免出現“拔苗助長”現象。二是體現本地特色。發展壯大產業,應懂地氣、接地氣,比如以脫貧縣為單位規劃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實施特色種養業提升行動,這樣才有利于產業后續長期培育。三是提供發展壯大產業的良好營商環境。支持農產品流通企業、電商、批發市場與區域特色產業精準對接,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繼續優先支持脫貧縣,繼續大力實施消費幫扶等,使脫貧地區的產品有出路、有市場,發展壯大產業才會有動力、有前景。此外,繼續加大對脫貧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重點謀劃建設一批高速公路、客貨共線鐵路、水利、電力、機場、通信網絡等區域性和跨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等,《意見》對持續改善脫貧地區基礎設施條件提出的工作部署,旨在為支持脫貧地區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壯大強化硬件建設與完善。
扶志扶智相結合,激勵勤勞致富
“志之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扶志扶智相結合,既富口袋也富腦袋。一方面國家給了好政策,另一方面亦需要脫貧群眾勤勞致富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出來,不斷增強依靠頑強意志和自身努力過上更加美好生活的信心、決心和能力,防止政策養懶漢和泛福利化傾向,發揮奮進致富典型示范引領作用,激勵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勞致富,進一步激發發展內生動力。如此,就能夠為對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和鄉村振興帶來事半功倍的功效。
從《意見》的工作部署看,扶志扶智相結合,一方面大力推動脫貧地區教育事業發展。通過繼續改善義務教育辦學條件,加強鄉村寄宿制學校和鄉村小規模學校建設,繼續實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和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在脫貧地區普遍增加公費師范生培養供給等舉措,把人力資本開發擺在重要位置,為當地培養更多不離土不離鄉的各種人才,塑造“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觀念,使之成為建設家鄉、發展家鄉的骨干力量。另一方面做好人才智力支持政策銜接。比如,延續脫貧攻堅期間各項人才智力支持政策,繼續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特崗計劃、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銀齡講學計劃、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繼續實施重點高校定向招生專項計劃,繼續支持脫貧戶“兩后生”接受職業教育等,匯聚全社會力量,夯實脫貧地區鄉村振興的人才支撐。
強化兜底責任,筑牢社會保障安全網
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持續推進鄉村振興,讓廣大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就應把人民群眾的身邊事、要緊事、煩心事解決好,消除他們的后顧之憂。
《意見》從健全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機制出發,在加強農村低收入人口監測、分層分類實施社會救助、合理確定農村醫療保障待遇水平、完善養老保障和兒童關愛服務、織密兜牢喪失勞動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線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具體要求,有針對性地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和救助制度,提高農村社會保障和救助水平,通過長效機制使脫貧群眾生活有著落、精神有寄托,共享發展成果。
由此,加強制度保障,確保脫貧群眾不返貧,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并乘勢而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讓包括脫貧群眾在內的廣大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朝著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繼續前進,彰顯黨的根本宗旨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