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世紀農豐土地科技有限公司
Beijing Shiji Nongfeng Land Science&Technology Co.,Ltd  

新華社3月24日:真沒想到,這些大礦坑竟會有如此變化!

發表時間:2021-03-25 07:50來源: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如翡翠般碧綠的水體,四周巖壁高聳,十余座天然湖泊像珍珠一般“鑲嵌”在群山之中……處于重慶市渝北區銅鑼山脈深處的這一景觀在社交媒體上走紅,成為網紅打卡地。

然而,2013年衛星影像顯示,這里還是一片滿目瘡痍的廢棄礦坑群。在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的理念指引下,重慶市渝北區近年來加大生態修復,讓廢棄礦坑群變了樣。

縱貫重慶市主城區的銅鑼山脈,石灰巖礦儲量豐富,開采歷史悠久,這里一度成為重慶市最大的石灰巖礦區。

石船鎮石壁村曾是銅鑼山采石場的主要聚集地。當地村民告訴記者,2002年左右開采規模達到高峰,山上10公里長的區域內,大大小小的采石場火力全開,每天進出大貨車近7000輛次。

“那時村里整天灰蒙蒙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馬路被大貨車壓得坑坑洼洼,山上到處都是大大小小的坑,環境破壞實在是太嚴重了。”一位曾開過采石場的村民坦言。

2009年衛星影像顯示,采礦對這里生態環境的破壞觸目驚心——森林被砍伐,耕地被破壞,地質安全隱患突出,群山之中被挖出41座巨大露天礦坑。

面對生態環境惡化,當地政府2012年下定決心,將銅鑼山采石場全面關停。

礦業經濟的清零,讓這里很快冷清下來。就在村民們擔憂村經濟未來如何發展時,這片得到保護的山水開始“回饋”村民。日積月累,41個礦坑中有11個礦坑蓄積了清澈的水體,在礦物質的作用下形成了或藍或綠的湖泊群,極具觀賞價值。

面對大自然的二次饋贈和依然脆弱的生態,從2016年開始渝北區貫徹“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精神,秉持“自然修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理念,加快開展消除安全隱患、植綠覆蓋裸土、保護坑中水體等生態修復工程,打造銅鑼山國家礦山公園,并成功申報國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

↑正在實施生態修復的重慶市渝北區銅鑼山礦山公園(2020年3月26日拍攝)。新華社記者 黃偉 攝

在部分完成治理的礦坑,記者看到,湖畔種植了花草樹木,絕壁環繞、水光瀲滟。周邊植被長勢良好,讓人難以相信這里曾是廢棄礦坑。

渝北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經過幾年修復治理,這些廢棄礦坑生態得到有效恢復。我們正在全力建設集科普體驗、休閑游樂、生態健康為一體的旅游景區,變‘廢’為寶,化‘坑’為園,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上圖是2010年銅鑼山衛星影像,生態破壞嚴重;下圖是2019年銅鑼山衛星影像,經修復治理,生態明顯恢復。


今年年初,渝北區銅鑼山礦山公園多個礦坑修復基本完成,完善了旅游配套設施,并對市民試開放。“礦山公園還沒建成就已名聲在外,部分礦坑被網友稱為‘重慶小九寨’。”石壁村一位村干部說。

外出打工多年的村民婁小梅,如今返村開起了餐館和便利店,她說:“等礦山公園全面建好后,游客肯定很多,絕對能賺錢!”